草原神骑手酒价格_草原神骑手价格
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
2.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和奶奶相依为命。靠养的样来度日。苏和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
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对大家说:“在我回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一天一天过去,浑身雪白的小白马长大了。又美丽又健壮,人见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
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和他的小白马也参加了。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最后苏和和小白马成了第一。可是王爷见苏和很穷就矢口否认。无理地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
“我是来的,不是来卖马的呀。”苏和不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苏和被王爷的手下打的遍体凌伤。还被夺走了小白马。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谁?”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碰碰地直响。
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小白马中箭而回。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摆脱了粗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们射中了几箭,小白马但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
白马的死,苏和悲痛欲绝。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
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筋和尾做成了一只琴。
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扩展资料: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哲黑木、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队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
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
如《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和《马的步伐》等。
《朱色烈》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朱色烈” 是山峰的名字,乐曲用它来比喻男女爱情的坚贞。
《凉爽的杭盖》是描写水草丰美的山林和牧场的夏日风光。
《四季》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曲调悠扬流畅,描绘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牧民对家乡的热爱。
赞颂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创编乐曲,有达日玛的《草原新歌》、《新春》,齐·宝力高的《草原赞歌》、《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叙事曲》、《在鄂尔多斯草原》、《蒙古胡琴赞》和辛沪光的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等。
《草原新歌》取材于锡盟、呼盟民歌,是一曲草原和牧民的赞歌。《草原连着北京》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身在草原、心向北京的炽热豪情。
《万马奔腾》描绘了内蒙古千里草原的壮阔建设图景。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
从山林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 弹拨乐器且多用于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 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 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马头琴--这古老的拉弦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
《?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
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
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 玛特尔头的形状。
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 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百度百科-马头琴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游戏”,以表示丰收。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迄今为止,“那达慕”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了。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那达慕大会的原型是蒙古族“祭敖包”盛会,是草原民众祭祀祖先与天地鬼神祈求祝福的活动。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在大军返回草原途中,为庆祝征服花剌子模,举行那达慕大会。
元朝时,政局较为稳定,那达慕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清代蒙古各旗扎萨克(一旗之长)为了显示自己的显赫地位,举行盛大的全旗盛会。同时在敖包祭祀、庙会期间各地举行了固定的庆典,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草原那达慕盛会。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确定“那达慕”为蒙古族草原集会。1948年举行呼伦贝尔盟甘珠尔庙那达幕大会,以此为起点,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哲里木盟(即通辽市)、兴安盟等各盟相继举行盟一级那达慕大会。1951年自治区首届那达慕大会举行。
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那达慕多为不定期举办的主导的庆祝集会活动。1991年起那达慕大会内容日益丰富,参与人数众多,成为草原民族重要的聚会和方式。
百度百科——那达慕
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1
伴随着落日的残光,
奔腾的马蹄声,
渐渐逝去……
映着轻柔的微风,
劳累一天的小草,
已渐渐入睡……
这就是我的家,
充满天堂的美丽,
充满活泼的绿色,
我爱我的家乡——草原
清晨,随着鸟儿的歌声,
牧民们冲梦中醒来,
草儿也舒展了自己的身体,
吸允一下大地的清香,
望着那奔腾而来的马群,
不禁微微一笑。
中午,牧民们斟上已被纯纯的马奶酒,
盛上一盘喷香的手撕肉,
手握一把独具一格的马头琴,
唱起那美妙的乐曲。
傍晚,草儿不再欢乐,
牧民也渐渐入睡,
那缕缕落日与平缓的黄河相映,
这就是我的故乡,
一望无际的——草原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家乡锡林郭勒。
在我的心中,家乡的草原风景如画美丽富饶。这里的草又鲜又嫩,马、牛、羊吃的肚子溜圆,一个个膘肥体壮、皮毛油光水滑。蓝天、白云、碧绿的草地,还有点缀其间悠然漫步的牧畜,草原的风景如同连绵的画卷,每时每刻、每个角度都可以入画。
家乡的草原物产丰富,鲜美的肉食让人垂涎三尺,酸甜可口的奶豆腐溢出诱人气息,绿草丛中沙葱、韭花随处可见,雨后的野蘑菇好奇地钻出地面,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头号”美食……草原上的美味应有尽有,欢迎大家来细细品尝,定会让你大饱口福,不虚此行!
家乡的草原有时也很可爱,微风拂过,嫩绿的草儿左摇右摆,扭动着身子东张西望,可爱的小花也穿上了鲜艳的裙子来一起舞蹈。走过时,它们便会兴高烈地招手,似乎在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美丽的草原,正因为有了你的存在,家乡才变得如此美丽多娇。我爱你——家乡的大草原!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3“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首歌曲唱的就是内蒙古草原的风情。
一说起内蒙古,很多人或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辽阔无垠的草原,也或许有人会想起那蓝的像宝石一样的天空。
蒙古族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放牧着膘肥体壮的马牛羊,而且还住着便于拆卸的房屋——蒙古包,所以,哪里有蒙古包,哪里就有牧民的生活。
草原上的敖包,是用石块在山丘上堆起来的,用于祭祀,表示对天地自然的崇拜,为草原祈祷安康。
草原上的野花,同样值得一提。有艳丽的山丹花,清香的金盏花,金色的金莲花,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说起草原上的鸟儿,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草原神鸟百灵鸟了。百灵鸟唱起歌来异常动听,清脆悦耳,把其他的鸟儿都吸引过来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我热爱草原,热爱自己的家乡。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4“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没错,我的家乡就在草原上。
我的家乡在科尔沁草原上,这里有驰名中外的草原红牛,有风景独特的向海自然保护区,有满山花草树木和清清的小河。家乡四季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幽静。
春天,村西的小河从冬睡中醒来了,它欢笑着,跳跃着,“叮咚”地向前流。小草偷偷地钻出了地面,柳村冒出了细小的剑似的柳芽。初春的柳树虽不茂盛,却也婀娜多姿,像一位妙龄少女。一群群从南方迁移回来的大雁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真美啊!”
夏天,肥胖的草原红牛、细毛羊嚼着碧绿如茵的细草,蝴蝶又在前扇动着那彩色的翅膀,翻上翻下,我们一群孩子兴奋得在草原上打滚。
秋天,树叶渐渐变黄了,风一吹,树叶像蝴蝶似的一只只飞下来。这时人们的活也就更多了,有的忙着割草,备足牛羊过冬的牧草;有的打柴,更多的更是忙着收割庄稼,挖马铃薯,掰苞米,割高粱。孩子们在草垛上尽情的玩耍。
冬天,小河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大人们都躲进屋里,我们小孩来到河上滑冰,自己做的滑冰车虽不精致,却照样玩得开心。家乡的冬天真是有趣极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爱草原,我爱我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5“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地见牛羊……”每当响起这动人的旋律我都会陷入了无限的回味之中,蓝天嵌白云,大地铺绿色,在一望无际的碧草之上,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繁星在天。风吹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何等的迷人,那景色叫人留恋忘返。
草原到处是一片和谐的景象,羊群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花环;一群群奔驰的骏马从远古直到今天,蓝天孕育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是草原人民的骄傲。
牧民们穿着鲜艳的服饰,又给草原增添了几分色彩;一个个蒙古包好像一颗颗珍珠;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山脉,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
我迎着草原上的春风,感到春风是多情的,春风是温柔的,春风是充满爱的,春风是静谧的。
辽远的蓝天上,白云的船儿在远航。是春风给了它们飘向远方的帆,静谧的白云,是你永不疲倦的翅膀……
在沙沙作响的草原上,我听了你低吟浅唱,在清澈的洮儿河畔,我看到了你走过时留下的脚印,你用纤细灵巧的手,爱抚着一颗颗小树。
我的家乡红城是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成吉思汗庙是历史留下的遗迹……我为我家乡拥有的一切感到自豪。我爱我美丽的草原,我爱我美丽的家乡。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6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泉水。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我的家。它的四季都非常美丽。
春天来了,大树干枯的树枝还在寒冷的春风中瑟瑟发抖。这时我要告诉你,我们北方的春天一般很晚才会来,只有快到夏天的时候万物才会苏醒。而且我们这里还会刮严重的沙尘暴。不过即使我们这里环境恶劣,但还是会有顽强的花的生长,比如:迎春花,它小巧玲珑,有嫩黄的小花瓣。
夏天,树木长上了茂盛的叶子,有很多美丽的小花争奇斗艳,比如:马兰花、山丹花、黄花等等。每一朵花都有不同的姿态,不同的颜色。有的时候蝴蝶背上的花纹会和花朵上的一模一样,当蝴蝶飞到花朵上时,你需要很仔细的去观察才能分辨清楚。
秋天,树上的叶子有的变红了,有点变黄了。慢慢的它就会一片片的落下。落进泥土里,变成肥料。到了秋天花朵也凋谢了,草也枯萎了,草原变成一片枯黄。
冬天,冬眠的动物又要去睡觉了,草原上又会是一片静寂。下完雪的清晨,路上铺满了白色的雪花。看,树上的的树挂多好看呀!雪白的,在阳光下晶莹透亮,美丽极了。有时的小狗会出来溜达溜达,在雪上踩一串小脚印,那样子十分的可爱。
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大草原,我爱它。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7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大草原。
草原上有奔驰的骏马,有肥壮的牛羊,还有各种美丽的花儿,有马莲花,金盏花,牵牛花等等。远处,是庄严的敖包,洁白的蒙古包。
草原上的云彩是那么的白,天空是那么的蓝,在蓝天和白云之间还有翱翔的雄鹰和美丽的百灵鸟,它们在天空里唱出动听的歌吟。
牛儿们有时在望着远处,它们好像在回味着什么,我猜它们一定是回味小时候曾经一起在草原上嬉戏玩耍的情景,回味在一起顶架一起撒欢儿的无忧无虑的快乐。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来到辽阔的大草原上放松心情。一到旅游景点,我迫不及待地奔向我期待已久的卡丁车。还没等坐上去,我的心已经自由地驰骋在草原上。当我真正坐上去,才感受到实在是太刺激了,它让我和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羊群融合在一起。
晚上,我们来到了蒙古包参加篝火晚会,篝火晚会特别的热闹,有漂亮的蒙古族阿姨为我们舞蹈,我们也随着音乐唱起歌儿,跳起舞。
我们的大草原上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许许多多的活动,有骑马赛跑,射箭,摔跤等等。
你要是喜欢,就请来我们美丽的大草原做客吧!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8“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首歌所描述的地方,就是我美丽的家乡。
草原是一幅宛如仙境的画卷。远处,天空和草地相接。在蔚蓝的空下,你会不由得高歌一曲,来抒发你满心的愉悦。
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你会不由自主地张大嘴巴,深深地呼吸这没有污染的清新的空气。
天空上忽飞忽落的小鸟。百灵鸟在空中展示着优美的歌喉,牛羊在溪边畅饮着草原母亲给予万物生灵的甘甜乳汁。
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地吃着草。远处,马群在飞奔着,疾驰着,打头的马匹上坐着一名小骑手,身着美丽的蒙古袍,挥舞着马鞭,目视前方,看着骑手那矫健的身手,你就会情不自禁地为他喝彩。
这就是我的家乡,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会让你赞不绝口,啧啧称叹!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9我喜欢三亚一望无际的海边,也喜欢闻名中外广西桂林的山水,但我最喜欢一望无垠绿草茸茸的内蒙古大草原。
蓝天明净,白云飘飘,白云下水平如镜的湖泊,岸边绿草茸茸,野花遍地,活像绿色的海洋上漂着无数七彩的小帆船。那美如画卷的草原上有许多膘肥体胖的`小羊,步迈敏捷的快马。
看,那边有一个十八、九岁年纪的牧羊姑娘,身材亭亭玉立,穿着一套内蒙古特色的衣服,扎着马尾辫,脸庞白净,眉清目秀,鼻梁挺直,樱桃小口,此时正拿着牧羊鞭赶着羊群,哼着小曲。还有一位小伙,看上去二十多岁,身材健壮,身穿内蒙古服,脸庞红润,浓眉大眼,鼻梁挺直,此时正骑在马背上奔跑在大草原上。
我爱这美丽迷人的大草原。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10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海边新城---日照。中国首次中国水上运动会就在日照开的。我觉得应该是很隆重的一项运动,因为当记者的姑姑都从北京回来访了,在一个很热的星期天,爸爸带我去太阳广场看比赛了。
来到广场后,发现看比赛的人可不少,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爸爸告诉我这叫皮划艇比赛,这还是奥运会比赛项目呢。我国的奥运冠军孟关良和杨文军就是在这里训练并且获得奥运金牌的,我看到运动员们满头都是汗,但也顾不上擦,仍然在坚持往前划,我一定要学习他们这种奋勇争先的精神。
就在我们聚精会神看比赛的时候,爸爸告诉我自己在这看,他到后面去,把他的位置让给一个外地的**姐,并且告诉我要当好小主人,做好东道主。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11看到题目,大家就应该知道,我的家乡在草原,草原是我美丽的的家。
草原的春、夏、秋、冬都非常地美丽。
春天,草原都冰雪融化了,小草小花都探出头来,满山遍野都是绿色的海洋,清澈的小溪缓缓地流向远方。
到了夏天,绿草如茵,五颜六色的小花也都开得非常茂盛。草原上的花品种很多,比如:山丹花,金莲花,马兰花。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洁白的白云,矫健的雄鹰在高高的天空翱翔。天空下面是洁白的蒙古包,蒙古包里的牧民向远方的来宾献上洁白的哈达。来自各地的游客兴奋地看,摔跤,晚上的时候,还有篝火晚会,非常热闹!
到了秋天,草都变黄了,好像给大地披上了金黄的地毯。天上有一对对大雁飞向南方,草地上的骏马膘肥体壮。
草原上的冬天更是美丽不过了,雪花给大地披上了厚厚的棉被,清澈的小溪和淖尔结上了厚厚的冰,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蒙古人穿上了厚厚的蒙古袍,在蒙古包里拉着马头琴,喝酒唱歌。
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这就是我美丽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12“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就是美丽大草原的最美赞歌。
进入草原,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望无际的绿草,草原的深处,是一座座像云朵一样洁白的蒙古包,这就是那些游牧民的家。
草原上自然少不了骏马。看,两个蒙古族小伙骑着马儿从草原上跑过!
抬头眺望天空,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样的白,天空中有着各种的小鸟。嘘,静下心来好好地听,你会听到百灵鸟那清脆悦耳的歌唱。
再看草原上的花朵,有开的鲜过玫瑰的山丹花,有黄澄澄的金莲花,有蓝色的铃铛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草丛里也非常热闹,有长着坚硬黑甲的小甲虫,有琴声悠扬的蛐蛐儿,还有金色的蜜蜂,彩色的蝴蝶,很多很多,多得说不过来,我就不一个一个的说了。
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一个让你来了就舍不得离开的美丽的草原。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13宽阔的草原好像披上了绿色的地毯,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勤劳朴实的蒙古民族哼着小曲骑马放牧,马鞭一挥马儿就会飞奔而去,消失在绿色的海洋里。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多高楼大厦,但我喜欢我的家乡,因为我的家乡草绿羊肥,安静舒适!
我决定喜欢她,无论她在哪里,无论结果如何,无论她喜不喜欢我,无论她有没有男朋友,都不能阻挡我喜欢她的决心和信念?三爱情总是想象比现实美丽,相逢如是,告别亦如是。我在旁边再次落下泪来,因为我对阮兵的心疼,因为她对阮兵的心疼。那么,在这静好的夏日,让我以如莲的心境,将青春洒下的汗水收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文14我的家乡——灯笼河牧场,那里风景优美,牛羊成群,是度、旅游的好地方。
远望灯笼河牧场简直是花的海洋,草的世界。一阵清风吹来,让人感到凉丝丝的。
走上小丘,放眼望,一群群牛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这不禁让我想起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不正是我眼前的美景吗?
草原上,一圈圈骏马在奔驰,像一团团彩色的云朵从远处涌来。马群有时停下来安静地吃草,有时在小溪边悠闲自在地喝水,有时站在小丘上默默地注视着远方,似乎在等待客人的到来。
夏季的灯笼河是花的海洋,美丽的,淡雅的,五颜六色散在草丛里,像调皮的娃娃摇头晃脑地嬉戏,好不热闹。大小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也勤劳地工作着。微风吹过,花草的清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灯笼河里的水清清凉凉的,可以清楚地看见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闪闪发光。小溪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条玉带飘向远方。
这就是我家乡最美的草原——灯笼河牧场。它像一幅彩色的画卷,把美丽献给人间,我爱灯笼河牧场,我爱我的家乡。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乐器。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马头琴 mǎtóuqín [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 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 《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编辑本段]乐器概述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马头琴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编辑本段]文化艺术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编辑本段]历史追溯
从山林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马头琴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编辑本段]问世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马头琴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对大家说:“在我回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见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 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动他,让他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到最前面。王爷下令:“叫骑白马的上台来!”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无理地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 “我是来的,不是来卖马的呀。”苏和一听王爷的话,顿时气恼起来。我能出卖小白马吗?他这样想着,不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给我地打一顿。”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便动起手来。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谁?”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碰碰地直响。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马回来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身上的箭。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摆脱了粗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们的箭像急雨一般飞向白马。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但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几夜不能入睡。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筋和尾做成了一只琴。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大规模移民,将马头琴在内的蒙古文化传到了欧洲,俄罗斯也就有了马头琴,并受到人们的欢迎,直到今天,
[编辑本段]独特造型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马头琴演奏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琴头、琴杆多用一整块色木、花梨木、红木或松木制作。琴头呈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细的马头,既有奔马的马头,也有立马的马头,有的是在琴杆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后粘上去的。弦槽后开,多有槽盖,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左右各一)。弦轴又称把子,用黄杨木或琴杆木料制作,轴杆为圆锥体,轴柄呈圆锥形、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圆锥形 轴柄外表刻有直条瓣纹,便于拧转,有的轴顶为圆球形。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山口,下端装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条马尾弦,两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长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端缠于弦轴,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 传统的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用于室外或室内演奏。大者,琴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长26厘米~30厘米、下宽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 18厘米左右,宜室内演奏使用。马头琴是属于指板类型的拉弦乐器,不设千斤,从山口到琴马的一段琴弦为有效弦长。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琴箱的面、背两面都蒙皮膜,这和一般拉弦乐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后口)设音窗或呈开口式是不同的。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编辑本段]演奏方法
演奏马头琴时,通常取坐姿,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虎口稍张开,拇指微扶琴马头琴杆,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顶弦、无名指按弦、小指指尖顶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从外弦下面伸进去顶里弦;在高把位上,由于音位距离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右手执弓时,以虎口夹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运弓中,弓毛和琴弦要保持直角状态。马头琴的定弦有多种,因较细的琴弦张在里弦,较粗的弦张在外弦,所以常以反四度关系定弦为a、e,有时也以正四度关系定弦为A、d,正五度关系定弦为d、a,用于伴奏时音域仅一个八度。拉奏方法也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琴弓的弓毛不夹在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奏,所以它具有独特的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拉奏起来,特别洪阔、低沉而豪放,富有草原风味。右手弓法有长弓、半弓、短弓、跳弓、连弓、连跳弓、顿弓、打弓、击弓、碎弓和抖弓等,左手指法有弹音、挑音、颤音、打音、滑音、双音、拨弦、揉弦和泛音等技巧,许多装饰音都是由小指奏出的。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所以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编辑本段]收藏乐器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中,珍藏有马头琴多件。其中有一支来自东蒙民间的马头琴,系用当地所产的松木制作,琴箱正梯形,箱长29厘米、上宽23厘米、下宽26厘米、厚9厘米,正、背两面蒙以马皮,背面皮面中央开有一个金钱眼状出音孔,孔径7.8厘米。琴头琴杆用一根柴木制成,全长108厘米。琴头长方柱形体,顶端雕以马头为饰,弦槽后开,槽长10厘米、宽1.5厘米,两侧各置一个弦轴。弦轴色木制,呈八方形锥状体,轴长12.8厘米,轴顶圆球形。琴杆呈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雕有龙面装饰,下端插入琴箱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束黑色马尾弦,两弦由龙面鼻孔中穿出,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的弓杆木制,两端拴以一束黑色马尾为弓毛,弓长76厘米。此琴制作精细,琴箱四框外表雕刻出民族图案花纹,通体髹以深棕色漆,马头、轴顶涂黑色漆,琴头和琴箱正背两面油漆彩绘云头、花卉和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纹饰,古色古香,雅致大方。此琴原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在这个博物馆里,还珍藏有两件蒙古国制作的马头琴,其中一支共鸣箱呈正梯形,箱框用四块硬木板拼粘而成,两侧板上开有音窗,琴箱长33厘米、上宽22厘米、下宽31厘米、厚10厘米,正面蒙以马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琴头、琴杆用一块松木制作,全长108厘米。上端雕刻向前弯曲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轴。弦轴云杉制,轴长18厘米,轴柄扁而长,形如马耳。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弦孔通向弦槽,下端装入琴箱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马长6厘米、高3.2厘米、底宽1厘米。张两束黑色马尾弦,两弦由弦孔中穿出,下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为木制弓杆,两端系一束黑色马尾而成。琴头、琴面髹以淡绿色漆,琴杆、弦轴为橙**漆,通体彩绘富有蒙古民族风格的云头、花卉和图案纹饰。此琴为50年代初蒙古人民共和国音乐代表团访华时送给中国人民的礼物,它是中蒙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编辑本段]研制改革
另外,乐器制作者还研制出了中型马头琴和大型马头琴,这两种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当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一来,马头琴“家族”就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充实了中国民族乐队。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造和创制的新型马头琴在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外观上看,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马头琴的琴杆用梨木、红木制,大者全长124、小者全长70厘米。音箱呈正梯形或倒梯形,也有六方或八方形。框板用硬木制,两面蒙马皮、牛皮或羊皮,并绘有图案。也有背面蒙松木薄板的。两侧开有出音孔。琴杆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轴。弓用藤条作杆拴以马尾。张两条马尾弦。正反四度或五度定弦。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改革制成数种马头琴。一种全长100厘米。蟒皮蒙面或木板面,张尼龙弦。反四度定弦d1、a,音域a—a3。另一种全长128厘米,音箱膜板结合,面板中央挖椭圆形洞框,蒙以蟒皮。增置弧面指板,张三条金属弦。定弦A、d、a。音域A—c2。
[编辑本段]现存状况
在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族聚居的省、区,人们喜爱马头琴,除作为独奏乐器外,常用于说唱(蒙语说书)、民歌和舞蹈伴奏或与四胡等乐器合奏。传统的马头琴音量较小,只适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经过改革以后,马头琴的艺术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显著扩大,已完全适于在舞台或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还可拨弦弹奏,已成为出色的独奏乐器。还经常参加民族乐队演奏,并成为内蒙古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的主要乐器,最擅长演奏柔和细腻的抒情曲调,特别适宜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和为长调民歌伴奏。?
[编辑本段]优秀曲目
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如《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和《马的步伐》等。《朱色烈》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朱色烈” 是山峰的名字,乐曲用它来比喻男女爱情的坚贞。《凉爽的杭盖》是描写水草丰美的山林和牧场的夏日风光。《四季》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曲调悠扬流畅,描绘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牧民对家乡的热爱。赞颂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创编乐曲,有,布林《欢乐的草原》《叙事曲》《美丽的戈壁高原》《怀念》《达日玛的《草原新歌》、《新春》,齐·宝力高的《草原赞歌》、《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在鄂尔多斯草原》、《蒙古胡琴赞》和辛沪光的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等。《草原新歌》取材于锡盟、呼盟民歌,是一曲草原和牧民的赞歌。《草原连着北京》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身在草原、心向北京的炽热豪情。《万马奔腾》描绘了内蒙古千里草原的壮阔建设图景。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
[编辑本段]马头琴演奏家
蒙古族有许多杰出的马头琴演奏家,他们在继承、发展马头琴艺术上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较著名的就有色拉西、巴拉干和桑都仍等。色拉西是深受蒙古族人民热爱的艺术大师,是科尔沁草原马头琴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祖父和父亲都是演奏马头琴的好手,母亲又是歌唱能手,从小接受音乐洗礼和熏陶,九岁学琴,十岁就能独立演奏一般民歌,十九岁拜有名的马头琴手仁钦为师,勤学苦练,技艺精进,形成自 己的独特演奏风格。色拉西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钻研琴艺上,直到六十一岁才结婚。旧社会,他背着马头琴在草原上流浪,历尽千辛万苦,奏出人民的心声;新社会,他演奏的是绚丽多彩的颂歌,有些乐曲还录了音、灌制成唱片。桑都仍是色拉西的得意门生,他严格地继承了老师的技艺,吸取传统演奏法的优点,创立了一套新型的演奏技法。左手中指的运用为快速演奏提供了方便条件,不仅能演奏传统乐曲,更擅于演奏现代乐曲。他还在马头琴的改革上做出卓越贡献。当代马头琴演奏家有齐·宝力高、李波、布林巴雅尔和达日玛和巴依尔等。桑都仍的学生齐·宝力高,演奏风格热情奔放,雄浑沉实,是内蒙古新一代马头琴学派的杰出代表。1988年组建了马头琴乐团,培养出许多青年马头琴演奏人才。?
[编辑本段]马头琴制作师
白苏古郎出生在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他的记忆深处,耳旁常常响起的是父亲拉着自制的民族乐器,自编自唱自伴奏的歌声。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他就对蒙古音乐艺术情有独钟,凭着这份执着的追求,2001年春,18岁的他毅然告别故乡,独自一人踏上漂泊他乡拜师学艺的征途。 古郎为了学习,特意在呼和浩特市某马头琴厂打工,他下定决心努力钻研马头琴制作工艺,求学之路很苦也很累,但他都默默承受下来,用他的话说是不混出人样来决不回故乡!功夫不负苦心人,2005年冬,他学有所成,选择了来到马头琴之乡——吉林前郭尔罗斯制作马头琴,从事了他所热爱而又让他值得骄傲的事业,有幸能用自己这双勤劳的双手,来弘扬本民族文化。 懂行的人都知道,要做好一个品质优良的马头琴,制作所经过的程序非常复杂,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工艺要求也很精细,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完成所有的工序靠的就是一双手。传统的马头琴只有马头,没有其它雕刻,古郎制作的马头琴有所不同,经过他不断创新,马头琴的马头下还刻上一个龙头,中国有句老话,龙马精神就体现在古郎的马头琴上。他制作的马头琴声音纯正浑厚,能够赋予它民族的灵魂,曾得到过齐峰、容中尔甲,赛音吉雅等歌唱家的高度赞赏,远销各地,常常是供不应求。 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成绩,但他深知这才只是刚刚起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他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充实自身文化素养和提高技艺,更加完善马头琴制作工艺,打响自己的品牌,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开创事业,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 古郎为人善良淳朴,有着草原儿女坚韧、热情、豪爽的性格,同他结交的朋友很多,他也希望通过宣传,能够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技艺,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
[编辑本段]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4月,蒙古族马头琴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林为蒙古马头琴继承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