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关汉卿的《窦娥冤》分析窦娥形象,急求!!!

2.文言文翻译

3.搜索关于交通安全的歇后语和诗词

4.齐白石的故事

5.东汉的品题人物!

我的世界八尺大人_我的世界八尺大人第三集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谁最有权穿这袄?)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网上的“终身寡妇”都有

些谁?)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就象网上的“国共”、“

统独”大战)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这牛屎铺里肚子不好

的大有人在)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据说这里观庙的多,念经的少?)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这网上需要提倡

这种打法)

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这网上不少专业近视小炉匠)

小姑娘梳头--自便(辫),(这好象是网规的最好注解!)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小碗吃饭--靠天(添)

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尤其是一些诗作)

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高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裏------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屁股吃人参----------候补。(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结合关汉卿的《窦娥冤》分析窦娥形象,急求!!!

第六个棺材是斑的观点已经不新鲜了,但恐怕事实就是如此......听我慢慢来解析,事情比较复杂。

从兜召唤出长门,宇智波鼬,迪达拉,蝎,角都这五个人想和阿飞联手,阿飞却并不想失去佐助而想拒绝兜 。而阿飞看见第六个棺材里的人时,却明显感到不安而被迫答应了兜。

首先第六个棺材里的人不可能在实力上比这五个人还要强,除非是六道仙人,但六道仙人是什么时期,什么样貌的人,根本没人知道,如果要真的是六道仙人的话,兜还有必要去特地找斑联手?显然六道仙人的结论并不成立

4代,初代的灵魂都应该被死神吃掉了,就算是他们的话,一个只会按照施术者意志行事的而无自己意志的死人而已,根本不足为惧,怎么可能让阿飞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岂不是天方夜谭

结论,第六个棺材里的人不可能在实力上超越前五个棺材里所有人的实力。

既然不是实力上比前五个棺材里的人还要强的话,从阿飞极度不安的表情上来看,这个棺材里的人应该涉及到这个自称为斑的男人的秘密,而且这个秘密一旦传出去,这个叫阿飞的男人的计划会全部泡汤,甚至危及到他自己的生命也不一定。

在490话出来之前,虽然有些人有过阿飞不一定就是斑理论,他们认为阿飞就是团藏。但我一直坚信阿飞就是斑,看过490之后,再结合之前没有答案的一些疑问之后,也有了阿飞不是斑的理论。但阿飞绝非团藏。

这个自称“斑”的男人身上有几个疑点

疑点1:众所周知,斑在终结之谷中被初代火影打败,并死在了那里,木叶所有的人都认为,连初代火影也这么想。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在打败斑之后,不确认斑是不是死了,如果没死就应该给与致命一击。为什么不把斑的尸体带回木叶?(在鸣人打败角都之后,卡卡西去确认角都死了没有,并给予其致命一击,结束了角都的性命,最后带其尸体回了木叶)

这应该是忍者一贯的规矩,为什么对待斑的时候却有违背规矩。

如果木叶其他人都相信斑死了的话,自然没什么说的,他们没亲眼目睹。可是为什么连初代火影自己也对斑的死深信不疑。初代是什么人?就算斑假死也应该骗不了他,毕竟这个男人是打败永恒万花筒加九尾的斑的男人。

结论:斑确实死在终结之谷。

疑点2:4代跟鸣人对话时,却不说这个男人是斑,而说是一个晓得面具男。

难道4代看不出来这个召唤出九尾的男人是斑吗?显然不现实,为什么?没有和斑直接交手的自来也与卡卡西都能猜出召唤出九尾的是斑,而4代亲自与斑交手,难道就不知道眼前这个男人是斑,何以用不知道的面具男形容他?

结论:4代认为这个召唤出9尾的男人不是斑,才以晓的面具男来形容他

疑点3:既然这个人自曝身份为斑,为什么有些地方还是用阿飞这个称呼来叫他

绝在没人的情况下总是称呼为阿飞,而晓得其他成员得知他的身份之后统一都叫他斑,而绝总是在没人情况下还是叫他阿飞。

疑点4:性格问题,熟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真的变化如此之大吗?

初代时期的斑,是个性格自负的有勇无谋的匹夫。正因为这样之后众叛亲离,独自一人离开木叶。

而现在的“斑",做事低调,阴险无比,能忍辱负重,天天当迪达拉的小弟,他真的能放下宇智波首领,木叶创始人之一,晓的老大这些身份,甘心天天装疯卖傻吗?

难道是卧薪尝胆吗?

疑点5:除了自称为“宇智波斑”外,似乎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就是斑,而且终结之谷之战离九尾事件中间间隔60余年,这些时间他在做什么?60多年的时间,什么动静都没有,这不符合斑的性格吧,无论是以前的斑,还是现在的阿飞,好像都不符合吧。

阿飞如果不是斑的话,他为什么要到处打着斑的旗号引起战争和冲突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文言文翻译

《窦娥冤》是中国元杂剧中的代表作,其作者关汉卿也是我国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窦娥冤》这部作品有力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黑暗腐败的封建政府以及封建官吏的贪鄙和昏庸,同时也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敢于反抗封建压迫、坚强不屈的光辉女子形象。

窦娥的性格基本上具有如下的特点: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

首先,窦娥是一个善良的女子。这一点从剧本中可以看出。第一折中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于是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后来在审讯窦娥的时候,窦娥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但是一旦昏官要对她的婆婆施刑逼供,她怕婆婆挨打受罪,情愿认了死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还有第三折中窦娥赴刑场时怕她的婆婆看见了自己这副模样心里难受,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也可以看出窦娥的善良性格:“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窦娥在自己性命尚且不保的前提下,还想着不让自己的婆婆着急生气,这样的思想也体现了她的心里亲人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的善良精神。

从《窦娥冤》这部作品中,还可以看出主人公窦娥的行事有原则的精神。这一点可以从她无论如何也不嫁张驴儿的事情中看出。同时,她批评婆婆不应该答应张驴儿父子到家中来也可以体现出她有原则的精神。窦娥的言语清楚地体现出了她有原则的性格特点:“遇时辰我替你忧,拜家堂我替你愁;梳着个霜雪般白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想他家与咱家有甚的亲和戚?怎不记旧日夫妻情意,也曾有百纵千随?婆婆也,你莫不为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因此上把旧恩情全不比新知契。则待要百年同墓穴,那里肯千里送寒衣。”窦娥的这些言语清楚地体现了她做事凭原则的性格特点。

尽管窦娥办事有原则,但她并不是一个死板的女子,她也有多愁善感的一面,这点在第一折中窦娥出场时就有体现。“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地久天长难过遣,旧愁新怅几时休?则这业艰苦,双眉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悠悠。”“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当然,窦娥的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和她的悲惨命运是分不开的,因为命运坎坷,窦娥才会有这样的对忧愁和烦恼的叹息。

坚韧也是窦娥的性格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有坚韧的性格,窦娥才会断然拒绝张驴儿死缠烂打的追求,因为有坚韧的性格,窦娥才会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因为有坚韧的性格,窦娥才会在临死前发下三桩誓言以证明自己的冤屈,因为有坚韧的性格,窦娥才会苦苦在楚州守侯多年等待沉冤昭雪。体现窦娥坚韧的性格的代表语言有面对张驴儿的嬉皮笑脸断然骂道:“兀那厮,靠后!”张驴儿毒死自己父亲之后诬赖窦娥,妄想逼她成婚,威胁道:“叫我三声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她”窦娥回答:“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还有她在受严刑拷打时尽管已经是“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她仍然没有招供低头。窦娥在他临刑前发誓言的时候,也体现了其坚韧的性格:“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还有窦娥在楚州地方苦苦守侯三年等待沉冤昭雪,也可以看出她坚韧的性格。

从剧本中还可以看出,窦娥是一个聪明有心计的女子。这点在她死后,她的父亲到楚州视察,她去申冤的时候可以体现。就是她的父亲窦天章翻看案卷的时候,数次想翻过她的案件不看,她却在一旁弄灯,使窦天章不得不去剔灯,而她趁机把案卷又翻到自己的案件上来,如此几次,使父亲窦天章终于注意到自己,而上前申冤,终使沉冤昭雪。

窦娥性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作者关汉卿强调的特点,还应该是她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性格特点。这点在剧本中有突出体现,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是她在刑场时的一系列道白和唱腔,尤其是三桩誓愿,突出地表现了窦娥感天动地的沉冤和她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既是被压迫者负屈含冤的痛苦呼喊,也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和抗议。能突出表现她勇于反抗的言语有:“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些言语尤其是“滚绣球”的那一段唱腔,表面上指责天地,实际上表现了窦娥敢于控诉黑暗的封建势力的勇于反抗斗争的精神。还有在窦天章审案的过程中,窦娥勇于当面对质,也表现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

当然,正如每部封建社会的进步作品都有瑕疵一样,窦娥的性格中还是有和封建社会妥协的特点,那就是屈从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这点可以在她誓死不嫁张驴儿和跟她父亲窦天章的对话中得以体现:“遇时辰我替你忧,拜家堂我替你愁;梳着个霜雪般白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我至死不与你做媳妇,我请愿和你见官去。”

除此之外,窦娥的三桩誓愿中的最后一个誓愿也体现了她的略为狭隘的一面,即为了个人恩怨就立誓让楚州地方三年大旱,没有为当地百姓考虑后果。

总体来讲,《窦娥冤》这部作品通过塑造窦娥这样一个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女子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在封建制度下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的控诉与抗议,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璀璨夺目的瑰宝

搜索关于交通安全的歇后语和诗词

逐句翻译如下

原文: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 于嬉,嗜玩,或逃。

翻译:李蟠在韩愈这里学习,开始的时候有时被嬉笑迷惑,有时贪玩,有时逃学。

原文:愈惩其曰:“ 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匪恒,则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翻译:韩愈告诫他说:“求学,可贵的在于有恒心能坚持到底。求学时如果没有一颗恒心,有时向老师学习,有时却不向老师求教,容易只在小的方面学到,而大的方面却丢弃了”

原文: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

翻译:李蟠听了这些话之后,方才下定决心,于是学到并取得了一番成就。大家认为这都是韩愈告诫李蟠劝学的功劳。

原文:后或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未易量。

翻译:后世也有一些人指责韩愈的这种做法,认为人在儿童时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顺其自然(根据自身兴趣,不要勉强),这样学习之后,所取得的成就之大,是不容易能限量的(意思是这种学习方法的成就会更大)。

齐白石的故事

安全歌,牢牢记,平平安安心欢喜。

校内走,慢步行,礼仪常规记在心。

课间时,轻声语,大吼大叫不文明。

拐弯处,莫急跑,以防对方来撞倒。

上下楼,靠右行,秩序良好真开心。

滑楼梯,让人惊,摔下楼梯不会轻。

护栏边,有危险,向下观望悬又悬。

篮球架,不要吊,如果掉下不得了。

体育课,守纪律,不听安排易出事。

做游戏,要文明,危险游戏要伤身。

窗台边,离开点,向下观望有危险。

遇矛盾,告老师,不要武力来比拼。

做事情,想仔细,安全大事放第一。

去辉煌的开拓幸福 铸造幸福

1. 将安全牢牢的记在心中,平安将会伴随我们渡过美好的一生。

2. 安全记在心,平安走天下。

3. 道路牵着你我他,安全系着千万家。

4. 平安比什么都重要。

5. 平安,平安,平平安安,人人平安,家家欢喜。

6. 高高兴兴上班(学),平平安安回家。

7. 校园是我家,平安靠大家。

8. 我爱我们的祖国,因为是祖国培养我,教育我,还让我们感到有安全感。

9. 家中煤气经常关,莫用生命买教训。

10. 校园是我们与老师的家,安全也要时刻铭记在我们心中,同学们我们共同携起手,让安全永远在校园内。

11. 安全是革命本钱,健康是人生基础,但是,如果不注意,“本钱”将花尽,“基础”将毁掉。届时,即使你满腹经纶,只是昔日黄花。所以说,为了自己长寿,为了亲人,重视安全,使自己健康,快乐过每一天。由此可证: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是头等财富。

12. 穿马路时左右看,用家电时看插头,用火电时要小心,做工作时要认真,平平安安过一生。

13. 事故警钟时时敲,安全之弦紧紧绷。

14. 安全谨记心安全永伴你。

15. 用平安祝福校园的今天,用平安打造校园的未来。

16. 隐患处处有,安全时时记。

17. 校园校园我爱你,因为你给了我们一份安全感。

18. 平安校园我爱你。

19. 心中时刻有平安,平安永在我身边。

20. 什么事都只有活着才能干,所以平安最重要。

21. 平安校园我爱它,人人安全靠大家。

22.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都要珍惜生命,不能拿生命开玩笑,一定要随时随地都要安全意识。

23. 过马路要像孙悟空——东张西望。遇到红灯要像老虎——耐心。骑车要像海龟——慢点。

24. 害人,早晚要害自己。

25. 违章不禁,危险难险,违章不止,事故难消。

26.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命之舟,覆于疏忽。

27. 举安全之盾,防事故之患。

28. 二票三制要执行,严格遵守记在心,看目操作要闯祸,互相督促保太平。

29. 平安要靠每一个人的,而不是要靠一个人做到就行。

30. 过马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31. “安全”二字,我们要永记心中。

32. 平安的防范是容易的,可往往有些人使它变困难了。

33. 俗话说得好“平安二字值千金”,的确如此,但是如果你仔细去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其实做到这二字很简单。包括你的身心健康,另外还要注意安全。

34. 开开心心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平安到家,家人放心。

35. 平安校园在我心,安全行动手中行,时时注意危险在,要让安全护我行。

36. 平安校园是我家,快乐是否看大家。

37. 火灾隐患,溺水丧生,安全第一,生活之本。

38. 丽水是我家,平安靠大家。

39. 过马路,不要急。红灯停,绿灯行。做个平安小市民。

40. 预防校园侵害,创建平安校园。

41. 安全两字很重要,不能忘记也不能丢。万一你把它忘了,灾难就降临在你身上。

42. 可爱的城市,平安的一天,两者的结合,就是幸福的。

43. 红灯停,绿灯行,安全处处伴我行。

44.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平安校园,生活在平安的蓝天下。

45. 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交通安全知识,确保安全。

46. 工作平安,休息平安,衣食住行都平安。

47. 交通安全要记住,莫用生命来。

48. 在过马路时,别人并不会像我们一样小心,所以我们在过马路时一定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

49. 安全是宝藏,安全是生命,安全是金钱。

50. “平安”这二字是每个家庭都想拥有的。那么就 你时时刻刻注意安全,让你永远平安。

51. 在马路上踢足球——危险

52. 没有大人陪你去游泳——小心

53. 过马路要走在马的背上——斑马线

54. 今年过节不收礼,要收就收《安全教育本》

55. 在马路上玩耍——疯了

56. 在环境差的地方玩——先把环境搞好点。

57. 安全不是空喊口号,要实际去注意起来。

58. 人病不上车,车病不上路。

59. 想要自己平安,并不难,只要把“安全”二字牢记心中

60. 无论是谁,无论你多么优秀,只要一不注意安全,你就会失去活着的权力。

61. 人的生命是很宝贵的,可是,要有生命,就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都想着安全,这样才能拥有生命。

62. 小朋友,要小心,玩火自焚从泣。小朋友,要注意,电线落地不能踢,小朋友,要牢记。安全时刻伴你行。

63. 大家自觉提高安全防范,享受社会带来的快乐。

.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记着安全第一。生命才是学习的本钱。同学们,让我们共创平安校园,在平安的蓝天下,放放心心学习,前面是一片艳阳天!

65. 可爱的校园平安的一天,两者的结合,就是幸福。

66. 危险无处不在,只有紧记安全,才能平平安安过每一天。

67. 危险时时刻刻在身边,你不只要不注意防范它。它就会马上让你死

68. 人人安全,家家放心。

69. 在利益和金钱之间。记住,安全才是第一位。

70. 遵守交通规则,安全你我他。

71. 时间,金钱,一切,没有了安全就没有时间,没有金钱,没有了一切。

72. 举安全之盾,防事故之患。

73. 记住安全就二字,就能平安走天下。

74. 生命就像一只蜡烛,你不珍惜它,它就会消灭。

75. 安全是第一,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结束生命。

76. 安全是最大的效益,违章是犯罪,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77. 每个人心中第一的是安全,第二的是安全,第三还是安全。如果你想好好学习、生活,那你一定要记住平安是生命中的100%

78. 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永在我身边。放学回家不要在外面逗留,直接回家。

79. 生活中最珍贵的是什么,是平安。

80. 事故警钟时时敲,安全之弦紧紧绷。

81. 安全一点,幸福十分,要挣钱保平安,要想富灭事故。

82. 安全是天,安全是地,没有安全,就没有了天和地。

83. 穿马路是左右看,用家电是看插头,用火是要小心,平平安安过生活。

84. 啊不离口,规章不离我。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

85. 校园隐患处处有,时时刻刻要小心,只要安全心中记,平安一定伴你行。

86. 马路工地太危险,用火用电要小心,安全安全时时记,平安永远伴你行。

87. 动火预先开火票,防火指施可靠,119号要记牢,着火沉者扑灭掉。

88. 注意安全时刻不能忘。

89. 安全,安全,安全是人们生存的基本。

90. 遵守道路安全法,平安伴你一路行。

91. 管好自己的门,看好自己的人,家家平安,人人开心。

92. 平安校园我爱它,人人平安靠大家。要想过着平安日,危险隐患处处防。

93. 安全在心中,保护自我时时刻刻不能忘。

94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失去了,后悔已晚。“平安”两字到哪都忘不得,伴你左右,给你幸福,无以伦比。

林语堂说:“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人得一生,不得再生”(《太平经》)

《太平经》:“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张闻天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弗洛姆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肖伯纳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西塞罗

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

——郎费罗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伏契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潜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

——塞内加

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赫伯特

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罗曼·罗兰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车尔尼雪夫斯基

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

——高尔基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司马光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李白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富兰克林

我们唯一的悲哀是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

——但丁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塞涅卡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冯梦龙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雨果

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足以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

——罗曼·罗兰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德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象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舒尔茨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

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蒙田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泰戈尔

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

——屠格涅夫

船锚是不怕埋没自己的。当人们看不见它的时候,正是它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

——普列汉诺夫

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泰戈尔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

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

——爱因斯坦

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

——茨巴尔

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裴多菲

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

——卢 梭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米歇潘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爱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

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

——塞涅卡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伯 克

东汉的品题人物!

1、早年齐白石卖画,为简便起见,以数量计算,如画青菜瓜果鸡鸭鱼虾,画上有若干,就以若干钱计算。有人要一幅虾子为题材的画。齐白石画完,即以画上有几只虾,照只计算。此人看了画,以菜市场买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只虾子。

齐白石不悦,但还是拿了笔,在画上给他添了只虾。那人看画,发现这只虾画得像是走了样,毫无生气,有点奇怪。齐白石说:“你要添的这只虾子,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算是免费附送。”

2、齐白石一生订过许多份润格,有的亲订,有的是弟子代订,以下这份润格,为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亲手订的,全文如下:余年七十有余矣,若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恶触,心病大作,画刻目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自必叩门人少。人若我弃,得其静养,庶保天年,是为大幸矣。

白求及短减润金、赊欠、退还、交换诸君,从此谅之,不必见面,恐触病急。余不求人介绍,有必欲介绍者,勿望酬谢。用棉料之纸、半生宣纸、他纸板厚不画。山水、人物、工细草虫、写意虫鸟皆不画。指名图绘,久已拒绝。

花卉条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宽。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六元,一尺内八元。扇面,宽二者十元,一尺五寸内八元,小者不画。如有先已写字者,画笔之墨水透污字迹,不赔偿。凡画不题跋,题上款者加十元。

刻印,每字四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为度,字小不刻,字大者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石有裂纹,动刀破裂不赔偿。随润加工。无论何人,润金先收。

3、齐白石喜欢画白菜,也画得好。齐白石把白菜推许为菜中之王,他以白菜肥大、嫩白、脆绿的特点入画,画出的白菜新鲜水灵、生机盎然。而且齐白石常自称自己“通身蔬笋气”,他出身农家,画白菜,画好白菜,在他看来这是极自然的事。

有位画家私下里学齐白石,也画白菜,可画得总不像,他最后忍不住去问齐白石,画白菜有什么诀窍?

齐白石哈哈一笑:“你通身无一点蔬笋气,怎么能画得和我一样呢?”

4、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余暇学画和篆刻。二十七岁那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1889年春节的一天,书画家给齐白石出了个画题,让他画一张横披。作完后,胡沁园十分惊喜,遂即收齐白石为徒。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小说。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

经过几个月的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人涛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着。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

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书法和刻印。短短几年时间,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

5、齐白石年轻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别的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的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 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人物”一辞含义的变化意味深长。它揭示出了东汉以来人物品评衰落的又一原因。汉魏以来,某一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主要是取决于这个家族出了多少名士,而名士头衔的获得离不开士林的品评、承认。南朝恰好相反,当门阀理论确立以后,是家族地位决定着士人的地位。因此,对“人物”的关注,不再是对其业绩的关注,而是对其血缘、婚宦的关注。与此相适应,选举更多地要依赖于谱牒。《陈书》卷三○《陆琼传》:“迁吏部尚书,著作如故。琼详练谱牒,雅鉴人伦。”《南齐书》卷四二《王晏传》:“上欲以高宗代晏领选,手敕问之。晏启曰:‘鸾清干有余,然不谙百氏,恐不可居此职。’上乃止。”《金楼子·戒子篇》云:“谱牒所以别贵贱,明是非,尤亦留意。或复中表亲疏,或复通塞升降,百世衣冠,不可不悉。”士人的地位既然只能由家族的地位来决定,而不可能在士林的品评中获得,人物品评的风气以及与之相伴的、详载士人事迹的杂传自然会因其无用而日趋衰微。从杂传到谱牒,从活跃的人物品评到凝固的门阀制度,历史两端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东汉以来士人群体在政治上、社会上的显著发展本是以后门阀士族形成的历史起点,但门阀士族一旦发展到凝固的阶段,没有强大家族背景的普通士人反而不受重视了。

综上所述,东汉以来人物品评风气的出现是杂传大量涌现的历史原因。这一风气的渐衰主要不在于中正制度,也不在于士人对抽象理论的探讨,而是在于南朝皇权的振兴与门阀士族的凝固化。人物品评风气的衰落最终导致了杂传的减少。杂传既然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所以不能将其理解为史学学术发展过程中必定要出现的、合乎逻辑的一章。但是,这些书也并不是没有在史学史上留下痕迹。譬如家传,就给正史以明显的影响。南朝何法盛著《晋中兴书》, 径以家族为单位,如《琅邪王氏录》、《颍川庾氏录》等,唐初李延寿修《南史》、《北史》也采取了类似的编纂方式。不过从长过程看,这并非史学发展的方向。

三国时代是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为了在鼎足之际增强国力,拓展疆土,各国统治者竭力网罗人才。选拔人才的实际需要,促使人物品藻的风气更加盛行。

(一)吴国与蜀国的人物品藻

吴国长于人伦识鉴的名士有很多。顾劭与孙和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三国志》卷五二《顾劭传》说顾劭“博览书传,好乐人伦”,卷五九《吴主五子传·孙和》裴松之注引《吴书》说孙和“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讲校经义,综察是非,及访咨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在当时人看来,“爱好人物”是一件美事,唯大雅君子方能为之。《三国志》卷四八《三嗣主传·孙休》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李)衡字叔平,本襄阳卒家子也,汉末入吴为武昌庶民。闻羊衜有人物之鉴,往干之,衜曰:“多事之世,尚书剧曹郎才也。”……

同书卷五二《步骘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李肃)少以才闻,善论议,臧否得中,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人以此服之。(孙)权擢以为[选曹尚书],选举号为得才。

可见李肃也是以善于题目和品鉴人才升任选官的。同书卷五七《虞翻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

……(虞忠)贞固干事,好识人物,造吴郡陆机于童齓之年,称上虞魏迁于无名之初,终皆远致,为著闻之士。……

当时留意人才者还有谢渊,他“举孝廉,稍迁至建武将军,虽在戎旅,犹垂意人物”;经过他的品评,使遭受“门庭之谤”的骆秀“终为显士”(《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时人品藻既多,则须形诸文字。魏黄初二年(221),孙权立孙登为皇太子,以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此即所谓“四友”,而羊衜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有一位名叫胡综的侍中,撰写了《宾友目》。《三国志》卷五九《吴主五子传·孙登》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登使侍中胡综作《宾友目》曰:“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精识时机,达幽究微,则顾谭。凝辨宏达,言能释结,则谢景。究学甄微,游、夏同科,则范慎。”……

此目品评了四位人物,多有溢美之辞。于是,“(羊)衜乃私驳综曰:‘元逊才而疏,子嘿精而狠,叔发辨而浮,孝敬深而狭。’所言皆有指趣。而衜卒以此言见咎,不为恪等所亲。后四人皆败,吴人谓衜之言有征。”(同上)胡综只说四人之美,而不言其缺点,羊衜则美、丑并论,而且十分准确,所以终能见称于人。像胡综《宾友目》一类的品藻文章,当时肯定有很多,可惜我们现在很少能看到了。

三国时代的江东,清议之风犹存。如沈友即以清议峻厉闻名。《三国志》卷四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录》:

……(孙)权以礼聘,(沈友)既至,论王霸之略,当时之务,权敛容敬焉。陈荆州宜并之计,纳之。正色立朝,清议峻厉,为庸臣所谮,诬以谋反。……

同书卷四八《三嗣主传·孙皓》裴松之注亦引《吴录》曰:

(张)悌少知名,及处大任,希合时趣,将护左右,清论讥之。

张悌以不合时人的趣味受到清议者的讥刺。当时有一个名叫暨艳的人好为清议。《三国志》卷五七《张温传》:

艳字子休,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弹射百僚,核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贪鄙,志节污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

可见暨艳是东吴比较突出的清议者。但总的说来,江东的清议之风已归于寝迹,清议所取得的社会效果也并不理想,清议家的结局也大都很悲惨(如暨艳最后自杀,关于此事,可参看田余庆先生《暨艳案及相关问题》一文)。

值得注意的是虞翻和朱育二人对古今人物的评论。“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三国志·虞翻传》)。传下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

孙亮时,有山阴朱育,……。仕郡门下书佐。太守濮阳兴正旦宴见掾吏,言次,问:“太守昔闻朱颍川问士于郑召公,韩吴郡问士于刘圣博,王景兴问士于虞仲翔,尝见郑、刘二答而未睹仲翔对也。钦闻国贤,思睹盛美有日矣,书佐宁志之乎?”朱育对曰:“往过习之。昔初平末年,王府君以渊妙之才,超迁临郡,思贤嘉善,乐采名俊,……

“初平”为汉献帝刘协年号(190~193),“初平末年”是指公元193年,王府君即是会稽太守王朗。“往过习之”一语,说明朱育对王朗和虞翻的问对非常熟悉,当时可能有关于此事的文字记录。下面是朱育的追述:

(王府君)问功曹虞翻曰:“闻玉出昆山,珠生南海,远方异域,各生珍宝。且曾闻士人叹美贵邦,旧多英俊,徒以远于京畿,含香未越耳。功曹雅好博古,宁识其人邪?”翻对曰:“夫会稽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南山攸居,实为州镇,昔禹会群臣,因以命之。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是以忠臣继踵,孝子连闾,下及贤女,靡不育焉。”

虞翻描述了会稽一带的山川形胜、土地物产以及地理位置,言辞优美动听。然后,虞翻又评论了二十一位汉代人物,详述其足以为故乡增辉的昭昭业迹:

王府君笑曰:“地势然矣,士女之名可悉闻乎?”翻对曰:“不敢及远,略言其近者耳。往者孝子句章董黯,尽心色养,丧致其哀,单身林野,鸟兽归怀,怨亲之辱,白日报雠,海内闻名,昭然光著。太中大夫山阴陈嚣,渔则化盗,居则让邻,感侵退藩,遂成义里,摄养车妪,行足厉俗,自扬子云等上书荐之,粲然传世。太尉山阴郑公,清亮质直,不畏强御。鲁相山阴钟离意,禀殊特之姿,孝家忠朝,宰县相国,所在遗惠,故取养有君子之謩,鲁国有丹书之信。及陈宫、费齐皆上契天心,功德治状,记在汉籍。有道山阴赵晔,征士上虞王充,各洪才渊懿,学究道源,著书垂藻,络绎百篇,释经传之宿疑,解当世之盘结,或上穷阴阳之奥秘,下摅人情之归极。交阯刺史上虞綦毋俊,拔济一郡,让爵土之封。决曹掾上虞孟英,三世死义。主簿句章梁宏,功曹史余姚驷勋,主簿句章郑云,皆敦终始之义,引罪免居。门下督盗贼余姚伍隆,鄮主簿任光,章安小吏黄他,身当白刃,济君于难。扬州从事句章王修,委身授命,垂声来世。河内太守上虞魏少英,遭世屯蹇,忘家忧国,列在八俊,为世英彦。尚书乌伤杨乔,桓帝妻以公主,辞疾不纳。近故太尉上虞朱公,天姿聪亮,钦明神武,策无失谟,征无疑虑,是以天下义兵,思以为首。上虞女子曹娥,父溺江流,投水而死,立石碑纪,炳然著显。”

此后,虞翻又举出家乡上世的四位贤人,以为他们胜过巢父和许由这两位传说中的高士:

王府君曰:“是既然矣,颍川有巢、许之逸轨,吴有太伯之三让,贵郡虽士人纷纭,于此足矣。”翻对曰:“故先言其近者耳,若乃引上世之事,及抗节之士,亦有其人。昔赵王翳让位,逃于巫山之穴,越人薰而出之,斯非太伯之俦邪?且太伯外来之君,非其地人也。若以外来言之,则大禹亦巡于此而葬之矣。鄞大里黄公,挈己暴秦之世,高祖即阼,不能一致,惠帝恭让,出则济难。征士余姚严遵,王莽数聘,抗节不行,光武中兴,然后俯就,矫手不拜,志陵云日。皆著于传籍,较然彰明,岂如巢、许,流俗遗谭,不见经传者哉?”王府君笑曰:“善哉话言也!贤矣,非君不著。太守未之前闻也。”

最后,朱育评论了本朝的十四位人物:

濮阳府君曰:“御史(子烨案:指虞翻)所云,既闻其人,亚斯已下,书佐宁识之乎? ”育曰:“瞻仰景行,敢不识之?近者太守上虞陈业,挈身清行,志怀霜雪,贞亮之信,同操柳下,遭汉中微,委官弃禄,遁迹黟歙,以求其志,高邈妙踪,天下所闻,故[桓文林]遗之尺牍之书,比竟三高。其聪明大略,忠直謇谔,则侍御史余姚虞翻、偏将军乌伤骆统。其渊懿纯德,则太子少傅山阴阚泽,学通行茂,作帝师儒。其雄姿武毅,立功当世,则后将军贺齐,勋成绩著。其探极秘术,言合神明,则太史令上虞吴范。其文章之士,立言粲盛,则御史中丞句章任奕,鄱阳太守章安虞翔,各驰文檄,晔若春荣。处士[鄮]卢叙,弟犯公宪,自杀乞代。吴宁斯敦、山阴祁庚、上虞樊正,咸代父死罪。其女则松阳柳朱、永宁[翟素],或一醮守节,丧身不顾,或遭寇劫贼,死不亏行。皆近世之事,尚在耳目。”府君曰:“皆海内之英也。……。”……

像这样比较集中的规模比较大的人物品评,在汉末、三国时期非常罕见。从虞翻到朱育,显示了江东地区品评人物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是与当时士人的地望意识和家乡观念密切相关的。认识这种传统,无疑有助于我们对当时的文化进行地方性与区域性的考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国时代人才的殿堂,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杰地灵共同构建的。

蜀国庞统和司马徽比较善于品论人物。《三国志》卷三七《庞统传》: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人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

从这段记载来看,司马徽的资格显然更老一些,因为庞统是经他品评之后方显名于世的。司马徽评论庞统,时在东汉末年(参见本书页75),但因庞统后来服务于西蜀,所以我们放在这里对他进行讨论。《三国志》本传又云:

……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绩、顾劭、全琮皆往。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在对陆、顾二人的评论中,庞统以“驽马”、“驽牛”这两个喻词来称扬他们,其含意不甚明了,所以当时的人便发出了疑问。在此文之下,裴松之注引张勃《吴录》曰:

或问统曰:“如所目,陆子为胜乎? ”统曰:“驽马虽精,所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三十里,所致岂一人之重哉! ”

显然,他认为顾劭更胜一筹,其着眼点还是在于实用的价值。《吴录》又云:“劭就统宿,语,因问:‘卿名知人,吾与卿孰愈?’统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劭安其言而亲之。”庞统本长于人物品鉴,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特长,他认为自己在政治方面的才能较为突出。事实也的确如此。

顾劭和许靖也以“好乐人伦”闻名。《世说新语·品藻》三刘孝标注引《吴志》曰:

劭好乐人伦,自州郡庶几及四方人事,往来相见,或讽议而去,或结友而别,风声流闻,远近称之。

又《三国志·许靖传》: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

可见当时位望高者皆乐于以人伦鉴识自任。

(二)曹魏的人物品藻

魏国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这也主要是由于选拔人才的实际需要。在人物品藻方面,汉人推重道德。《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司马彪《续汉书》曰:

(曹)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

这说明汉时乡党之毁誉,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品行。汉末天下大乱,军伐混战,各霸一方,为争取人才以为己用,则不得不对传统的择士标准加以变通。建安十九年(214)十二月,曹操发布《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而类似的《求贤令》曹操曾经发布多次。所以,荀彧“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三国志》卷一0《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彧别传》),深受曹操的褒奖。而至曹丕称帝,魏国建立,其时对人才之急需并不亚于乃父之时,但因大局已定,急需治理国家的人才,所以对士人的品行问题又开始重视起来,于是立九品官人之法。《三国志》卷二二《陈群传》:

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据此,九品官人法是由陈群制定,经魏文帝批准后实行的。案《晋书》卷四六《李重传》:

……后为始平王文学,上疏陈九品曰:“先王议制,以时因革,因革之理,唯变所适。九品始于丧乱,军中之政,诚非经国不刊之法也。……”

据此,可知九品官人法本来由曹操草创于军中,不过是一种临时性的选官取士方法,陈群可能对此进行了一番改造。这种选官方法,主要依据大、小中正对人物的评价来确定其品位的高下,而中正们引为定品依据的,主要是乡间豪绅对人物的品行和道德方面的意见。因之,品行问题受到了当权者的重视。曹丕说“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三国志》卷二二《卢毓传》),这说明他看到了汉代察举制度的弊端。因此,“毓于人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认为“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同上)。夏侯玄也认为:“夫孝行著于家门,岂不忠恪于在官乎?仁恕称于九族,岂不达于为政乎?义断行于乡党,岂不堪于事任乎?三者之类,取于中正,虽不处其官名,斯任官可知矣。”(《三国志》卷九《夏侯尚传》附《夏侯玄传》)这样,曹丕时代由魏武帝之轻德重才又转为先德后才,从而回归到汉人取士的标准上去了。

曹魏时代长于品评人物者极多。曹植论说古来圣贤之差异,可视为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之余绪。《三国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曹植)与(邯郸)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

子建慷慨磊落,意气奔涌,纵论古代圣贤、名臣、烈士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班固九品论人之意。或许他的论述和评价更为细致,可惜我们今天无从得知了。广陵太守陈登也长于论士。《三国志》卷二二《陈矫传》:

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

陈登既有知人之鉴,又有自知之明,所论颇为确当。当时著名的占卜学家管辂亦长于识人,虽不无神秘色彩,却往往切中要害。《三国志》卷二九《方技传·管辂》裴松之注引《辂别传》曰:

舅夏大夫问辂:“前见何、邓之日,为已有凶气未也?”辂言:“与祸人共会,然后知神明交错;与吉人相近,又知圣贤求精之妙。夫邓之行步,则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谓之鬼躁。何之视候,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故鬼躁者为风所收,鬼幽者为火所烧,自然之符,不可以蔽也。”辂后因得休,裴使君问:“何平叔一代才名,其实何如?”辂曰:“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见者清,所不见者浊。神在广博,志不务学,弗能成才。欲以盆盎之水,求一山之形,形不可得,则智由此惑。故说老、庄则巧而多华,说《易》生义则美而多伪;华则道浮,伪则神虚;得上才则浅而流绝,得中才则游精而独出,辂以为少功之才也。”

管辂确实发现了何晏、邓飏这两位大名士的本质特点,他的看法都被后来发生的事件证实了。其实何晏也喜欢品人论士,但自视甚高,常常以为别人不如自己。《三国志》卷九《曹爽传》附《何晏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豫焉。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欲以神况诸己也。

何晏的这段品人之辞来自《周易大传·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管辂不为浮名所惑,也不趋炎附势,而是以独到的眼光洞察人物的精神世界,故所论者深,所见者远。

崔琰也很善于观察和品鉴人物。《三国志》卷一二本传:

始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方壮,琰谓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为不然,而琰每秉此论。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涿郡孙礼、卢毓始入军府,琰又名之曰:“孙疏亮亢烈,刚简能断,卢清警明理,百炼不消,皆公才也。”后林、礼、毓咸至鼎辅。……

傅巽亦长于鉴别人才。《三国志》卷六《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曰:

巽字公悌,瑰伟博达,有知人鉴。辟公府,拜尚书郎……文帝时为侍中,太和中卒。巽在荆州,目庞统为半英雄,证裴潜终以清行显;统遂附刘备,见待次于诸葛亮,潜位至尚书令,并有名德。及在魏朝,魏讽以才智闻,巽谓之必反,卒如其言。

李丰和杨俊也是识鉴人才的专家。《三国志》卷九《夏侯玄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曰:

(李丰)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同书卷二三《杨俊传》:

俊自少及长,以人伦自任。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资拔奖致,咸作佳士;后固历位郡守,恂历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

曹魏时代之士林,曾经进行过一次关于汝、颍人物的讨论。其领袖人物是“建安七子”中的孔融。孔融素好人伦。《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其与韦康父韦端书曰:“前日元将(子烨案:韦康字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韦诞)又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而所谓汝、颍者,汝谓汝南,颍指颍川,并为群彦汪洋之地。《三国志》卷一0《荀彧传》裴松之注在征引《荀氏家传》之后云:

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陈群认为颍川人物胜过汝南人物,曹操属于骑墙派,认为两方人物孰优孰劣难以定论,但汝、颍固多奇士,则是当时的公论。《三国志》卷一四《郭嘉传》: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来自颍川的郭嘉为曹操所倚重,屡建奇功。孔融则认为汝南士人远胜于颍川士人,其《汝颍优劣论》是这次讨论的重要文献。文章写道:

融以汝南士胜颍川士。陈长文(群)难曰:“颇有芜菁,唐突人参也。”融答之曰:“汝南戴子高,亲止千乘万骑,与光武皇帝共揖于道中,颍川士虽抗节,未有颉颃天子者也。汝南许子伯,与其友人共说世俗将坏,因夜起举声号哭,颍川士虽颇忧时,未有能哭世者也。汝南许掾,教太守邓晨图开稻陂,灌数万顷,累世获其功,夜有火光之瑞,韩元长虽好地理,未有成功见效如许掾者也。汝南张元伯,身死之后,见梦范巨卿,颍川士虽有奇异,未有鬼神能灵者也。汝南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颍川士虽多聪明,未有能离娄并照者也。汝南李洪为太尉掾,弟当死,洪自劾诣阁,乞代弟命,便饮酖而死,弟用得全,颍川士虽尚节义,未有能杀身成仁如洪者也。汝南翟文仲为东郡太守,始举义兵,以讨王莽,颍川士虽疾恶,未有能破家为国者也。汝南袁公著为甲科郎中,上书欲治梁冀,颍川士虽慕忠谠,未有能投命直言者也。”(《全后汉文》卷八三)

孔融从八个方面论证汝南人物胜于颍川人物,所论未必确切,但足见当时在人物品藻方面对士人地望的重视。案《裴启语林》七八:

祖士言与钟雅相调,钟语祖曰:“我汝、颍之士利如锥,卿燕代之士钝如槌。”祖曰:“以我钝槌,打尔利锥。”钟曰:“自有神锥,不可得打。”祖曰:“既有神锥,必有神槌。”钟遂屈。

在祖、钟二人关于地望优劣的讨论中,汝、颍是作为一个地望单元出现的,似乎是汝、颍无别,但孔融《汝颍优劣论》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则是汝、颍有异。大概汝、颍地域相近,所以人们在通常的情况下是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的。但无论如何,汝、颍士人确实很了不起,他们在中古时期的政治、军事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名士之邦,钟灵毓秀,其斯之谓乎!

众所周知,孔子评论门人,曾经从学习知识的角度区分四等,总括三品,同时作出了细致的评语。从上述情况看,后汉、三国之际的人物品藻,既是对班固《古今人表》的继承(关于《汉书·古今人表》在人物品藻方面的重要意义,可参看拙著《<世说新语>研究》,页28~31),亦可视为儒家品评人物之精神的重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遂成为彼时完美的人物品藻。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中国人才学的宝鉴《人物志》就诞生了。